腾讯投资主管合伙人李朝晖在2017年全球合作伙伴开放大会上曾表示,腾讯整体投资金额超过千亿规模,体量达10亿美金的公司数量在50到100家之间,他拒绝透露确切数字。同时四五家公司完成独立上市,大量的公司处在IPO前夜。
腾讯公司董事长刘炽平在2018年初的腾讯投资年会上透露,腾讯投资的这些企业所新增的价值已超过腾讯本身的市值。
今年两会答记者问现场,马化腾曾告诉《中国企业家》,腾讯投资的基本逻辑是,除了通信社交和内容,其他都交给合作伙伴。
腾讯投资——正在沉默中逐渐变成一只隐形的巨兽。
最近几起重大的企业合并,以及热门的美团收购摩拜事件,背后都隐约看到腾讯的身影。但腾讯的思考和决策过程从未向外界清晰披露了解过。即便在腾讯集团内部,这种投资过程也少为人知。据说神秘的腾讯投资与并购部和马化腾在同一层办公,一般员工轻易不会踏足。
再来看一组值得关注的数字是,过去几年,腾讯累计投资了600多家公司,横跨海内外,行业涉及文化娱乐、游戏、交通出行、零售等多维度。
据IT桔子统计:
2013年腾讯投资企业的数量仅为19家。
2014年腾讯共投资68家企业,其中包括战略入股京东和大众点评。
2015年,投资企业的数量是108家。
2017年,共有120多家公司拿到腾讯投资,比BAT中另外两家的总和还要多。
腾讯一年的投资金额毫不输阵一线基金的盘子,从种子轮到Pre-IPO甚至上市公司,全线进攻。
然而这并不是全部。
腾讯还以LP的身份投资了二三十家左右的基金,这些基金大名鼎鼎,他们是:红杉、云锋、中信产业基金、经纬中国、晨兴、创新工场、高榕资本、金沙江创投、钟鼎创投等。
这意味着,即便一家企业没有接受腾讯的投资,只要成为上述任何一家基金的被投公司,也间接与腾讯有关。
以至于现在很多创业人在创业之初想的是:创办一家公司,最后卖给腾讯。
由此可见,腾讯连接一切的构想,在资本的推动下正在变成现实。
腾讯的核心能力是什么?据说在一次腾讯内部总办会上,马化腾让16个高管当场作答。从21个反馈中,内部圈定两个答案。
腾讯是流量王者。如今坐拥10亿月活的微信和8亿多月活的QQ,没有第二家公司比腾讯掌握的用户数更庞大,流量让腾讯成为中国最赚钱的公司之一。
据说这是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的主张,这个战略决定影响了腾讯此后的扩张轨迹。资本为流量赋能,创造更大的价值,同样没有哪家公司比腾讯更激进更成功。如果不出意外,这种成功将被延续。
腾讯最广为人知的是2011年1月24日成立的腾讯共赢产业基金。起初规模为50亿元,后来追加到100亿,半年时间就投出近30亿元。当时腾讯年利润在80亿元左右。马化腾在第一届腾讯合作伙伴开放大会上说,“没有什么比把一年的利润投给产业链更正确。”他还提出,第一阶段的目标是“再造一个腾讯”。
后来共赢产业基金这个提法被逐渐淡化,腾讯内外谈到资本主体都是腾讯投资并购部。
从google中国跳槽而来的彭志坚是腾讯投资并购部团队的负责人,他被认为帮助腾讯在从无到有地建立了并购团队,并形成了独特文化。此后,许良与李朝晖、林海峰三人为副总经理,湛伟彪负责投后。2015年,彭志坚与许良离开创办元生资本后,李朝晖与林海峰同为腾讯投资主管合伙人。但投资决策始终由刘炽平甚至马化腾最终拍板。
所以,也许可以为腾讯的成长因素里再加上一个“团队”。
早期的腾讯喜欢投行业老二。
一位前腾讯投资部员工解释背后的原因,“性价比高,可以靠腾讯的力量扶持成为第一”。
这种心态在收购易迅时最为明显。易迅当时是市场老二,腾讯自认输送流量可以扳倒老大,但是结果并没有。
面对大众点评也是一样。线上点餐业务发展伊始,大众点评迅速占领市场,但彼时腾讯自居有流量为王,完全可以再造一个点评。
2008年,彭志坚从Google中国加入腾讯投资并购部初期力推大众点评,这是他在Google的投资项目。腾讯业务部门经过研究给出的结论是,花这笔钱不如自己做,腾讯有流量,把点评的内容迁移过来就可以,此事被搁置。
最终腾讯还是投资了点评,只不过是6年以后的2014年,以20亿美元的估值,代价翻了几十倍。
不可胜数的还有腾讯如鼓点般密集布局电商。
易迅、高朋网、F团、好乐买、珂兰钻石网、五百城3C电器网等都被拿下,现在你是否知道以上企业的名称?
红杉资本的沈南鹏在2010年和2011年时就发现并投资了唯品会和京东,这让红杉成为电商领域的绝对收割机。这两家公司目前也是腾讯在电商领域对抗阿里的主要力量,但被贴上腾讯系标签的时间是在2018年初和2014年。
至此,腾讯选择行业第二的理念被彻底颠覆。从2012年投资并购部大规模撒网布局开始,发现并捕捉行业第一成为腾讯投资的常态。
腾讯并非投资界的“神枪手”,错投漏投的案例有一大把。
最典型的案子是好乐买。
腾讯在C轮时进入这家公司,当时正值电商最风光的时候,好乐买的创始人鲁明和李树斌两人在深圳见到马化腾,敲定了这笔投资,但最终这家公司却宣告失败。
腾讯内部后来复盘时承认,在DD(尽职调查)阶段他们就意识到鞋购买频次低、退货率高、上游供应商集中、压货严重等问题,但在垂直电商遍地开花的特殊阶段,腾讯不能不在鞋这个品类卡位。
错失也不能被接受。
早年间,腾讯曾有机会投资今日头条,但当时他们判断信息分发的门槛太低,腾讯自己能做,新浪百度也有机会,因此没有出手。
2014年腾讯曾有机会收购WhatsApp,一旦成功,将对腾讯的国际化布局产生积极影响。结果马化腾因身体原因,耽误了与WhatsApp创始人的谈判。这家公司最终被扎克伯格高价拿下。
腾讯的节奏是,平均一个星期就要决定是否投一家公司,后来甚至每周要拍板两次。每个案子被审视的深浅程度不一,一顿饭错失一家独角兽不是不可能。据说,后来腾讯内部的反思是,还是要把标准放低一些。“宁可投错100个张一鸣,也不能丢掉一个。”
后来滴滴与程维进入腾讯视线时,彭志坚当场拍板,以高于那一轮2000万美元的估值强烈要求投进。事后被证明,这个决定对腾讯而言无比正确。
腾讯以广撒网的方式多点占位,买下赛道是红杉过去的策略,现在更适合用来描述腾讯。
从近期的市场反馈来看,腾讯投资的精准率似乎比其他公司更高,甚至比VC更早发现优质公司,根本原因是微信的存在。
腾讯掌握海量数据,可以让他们更早敏锐地发现那些交易最活跃、成长最快的公司。
例如每日优鲜还只是一个公众号时就被腾讯发现,这令创始人徐正和曾斌感到意外。他们后台的交易、支付数据对腾讯投资而言就是最好的DD,也不必验证真假。对方只问一句,“你们愿意接受腾讯的投资吗?”
投资转转如出一辙。CEO黄炜告诉《中国企业家》,腾讯在发现他们健康增长的数据后,表达了投资意愿。“闲置交易在中国是万亿规模的市场,腾讯能看到各种大机会,这说明他们很敏锐。”
腾讯投资曾在电商领域经历失败,远落后于阿里,最终微信战略支持了京东才不至于失掉棋局,流量不仅为腾讯寻找新的项目,还搭建起战略格局。
理论上讲,企业拿BAT或其他产业资本的钱,意味着这是一种战略选择。因为企业之间站队现象普遍,巨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排他性,但似乎腾讯在舆论上看来是个不错的投资人。
例如人人车创始人李健,他把腾讯定义为一个高质量的财务投资人。
据他介绍,腾讯对人人车早期发展的品牌背书价值更大。“雷军和腾讯投资助力人人车”,这句话在公司网站首页挂了很长时间。二手车行业缺乏信任,这种品牌背书对一个企业的立足意义非常重大。
关键是赋能,而不是保姆。
很多公司在接受腾讯投资时,都期望能获得流量支持。曾斌却说,腾讯更愿意分享如何获取有效流量的方法。
每日优鲜推极速达服务时,关键技术难点在地图定位。其他地图产品每天访问量受限,还需要做大量接口工作。腾讯委派了一个十几人规模的小组,24小时给予支持,直到极速达产品上线。当时组建的微信群至今依然活跃。
一位投资人分析,先财务后战略基本成为腾讯的投资路径。企业要先自证实力,最后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。尤其行业格局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,这样可以更好地覆盖优质公司,避免资源消耗。
腾讯对投资项目的持股比例持谨慎态度,通常会克制在30%以下,目的就是消除创业者丧失公司控制权的顾虑。电商、零售、本地生活这样的非核心业务都遵循这样的投资逻辑。腾讯有把握在不足30%的持股比例下,发挥自己的影响力。据一位跨境电商创始人透露,腾讯在他们签订投资条款时,与一般VC并无差别,并不要求企业让出更多溢价。
沈南鹏曾问刘炽平,为什么腾讯能投资这么多优质企业,且和这些企业相处都很好。这位出身高盛的腾讯总裁回答,“腾讯投资的这些企业的文化与腾讯文化很接近,这个原因使这些企业喜欢腾讯,也因为腾讯允许他们保持自己的文化氛围。”
一定程度上讲,这是事实。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多次在公开场合解释,之所以选择腾讯做战略投资人,就是因为腾讯不会干涉公司业务,相处起来并不强势,善于引导,不强迫。
如果问腾讯为什么做投资?
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先回顾一件往事。互联网门户鼻祖美国雅虎前几年前就陷入难以逆转的颓势,外部受到Google、Facebook等超级巨头的夹击,内部创始人杨致远两度复出却无所建树。但当时雅虎手上持有阿里巴巴39%的股份,是这家中国最大电商平台公司的第一大股东。
2010年底,有人粗略估算了下,雅虎的市值相当于其所持有阿里巴巴的股权价值。也就是说,如果剔除阿里的股份,雅虎已经几乎一文不值。
问题在于,投资阿里让雅虎倒下的速度放缓,但依然没有改变最终结果。因为它只投了一个阿里巴巴,有运气的成分,而且对阿里本身没有什么实质影响。
由此,雅虎对互联网公司战略制定的价值被重新认识。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,投资部门就是标配,这方面雅虎就是表率。
一家互联网公司摔倒的同时,一家投资公司获得重生。
在日新月异,竞争激烈的当下,腾讯要做的就是,确保潜在颠覆性机会尽可能出现在自己视野,并且尽早被发现,以投资形式与自己产生关联将其迅速做大。这样才有可能在互联网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中,确保自身安全,google在这样做,阿里在这样做,facebook在这样做,腾讯也必须这样做。
所以上述问题的答案是:为了博弈未来。